冬去春來,草木競發(fā),又到一年食椿時。
早市里的香椿,既少又貴,舍不得多買,難以解積饞,也就分外想念兒時的“春芽”。
在秦嶺南麓、漢江河畔,香椿樹是最常見的樹木之一,有人家的地方幾乎都有它的蹤影。房前屋后、坡頭溝底,那高高挺立的樹干,舒展如蓋的枝葉,圓潤光潔的樹皮,以及撲面而來的特有香氣,很容易辨認(rèn)得出。因為木直而韌、氣味芬芳,香椿樹多被用作棟梁之材,修房架屋、制作家具都能派上用場,加之嫩葉可食,真算得上家家皆種人人愛。
春日食椿,自然是一道繞不開的家鄉(xiāng)菜。只是兒時的我,就像討厭茴香、韭菜一樣,一家人獨(dú)獨(dú)就我不愛吃它。
老家的人們,把香椿叫作“春芽”。略略焯水后,撒上蔥、姜、蒜末和鹽,滴上醬油、醋,再淋上一勺油辣子涼拌,或者切碎后與鮮雞蛋同炒,都是很慣常的做法。有時,母親還會攤開竹席,把多余的春芽晾干存好,氣味依然濃郁,過了時令也能繼續(xù)吃上一陣。每每擺上餐桌,母親總會勸我嘗嘗,而我卻總執(zhí)拗地把頭歪向一邊。
那時,雖未接受它的滋味,我卻對采椿的情景記憶猶新。
因要留作梁柱,所以父親會時不時修剪枝葉,讓香椿樹長得又直又高。光滑的樹干不好爬,高處的春芽不好采,除了搭梯子,父親通常會砍來竹竿、綁上鐮刀、做成長鉤,伸開臂膀向高處的枝條夠去,在靠近樹干處割開一條小口兒,又從樹枝中部猛地向下一拉,整個枝條就掉下來了。既不傷樹皮,又便于剪枝和采芽。
一旁的母親,就帶著我和妹妹,把褐綠相間、柔嫩欲滴的春芽掰下來,放進(jìn)盆里。我曾央求父親也讓我試試鉤春芽,可小小的雙手怎么也舉不起那支長竿。等他扶著我的手夠到高處,頂端的鐮刀又左搖右晃,怎么也不聽使喚……
樹下的人,笑開了花。
等到我能真正握起那支鉤子,樹更高了,父母老了,家里蓋起了新房,我也得到更遠(yuǎn)的地方求學(xué)了。那幾年,在砍去老樹的地方,二老種下更多的香椿樹。加上自然生出的樹苗,房前已成為一片香椿樹林。
父親說,等你成家時,這些樹就能用上了。
母親說,香椿真的很好吃,你再嘗嘗吧。
小妹說,這些樹都是你的,現(xiàn)在先幫你看著。
此去經(jīng)年。原本敬而遠(yuǎn)之的春芽,成了暗暗懷鄉(xiāng)的絲線。終于有那么一天,當(dāng)春風(fēng)再次拂面,我一個人走在下班回家的街頭,望見菜攤上擺著的小捆、小捆的春芽,忽然就很想再試著吃一次,于是就買了些帶回去。
那晚的燈下,是當(dāng)時還是女友、如今已作妻子的她拌好的香椿。那晚的香椿,就的只是一碗再普通不過的白米飯。卻不知何故,筷端的第一口就有些出乎意料——像被施了魔法一般,想象中的難以下咽沒有發(fā)生,那些香椿似乎一下子就釋然了兒時所有的厭惡,有的只是特別的香嫩、特別的悠長,從舌尖直抵深深的內(nèi)里。
一枝占盡春滋味,緣何當(dāng)年全不知?
如今,每逢春日,餐桌上香椿不斷,有時是岳母做的,有時是妻子做的,有時是我自己做的。
故園的老屋旁,已然成林的香椿樹,在夢境中一回回榮了又枯、枯了又榮,那么自然生發(fā)、隨風(fēng)搖曳,再也不必?fù)?dān)心被修去旁枝、架上房梁。而那個遠(yuǎn)遁他鄉(xiāng)的異客,空余一聲嗟嘆,再也難以時時靠近它、摩挲它、回味它。
又是一年春至,有香鉆心入髓。
作者:督導(dǎo)督察辦公室 楊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