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熱得出奇的夏天,喝起涼茶時,也就愈加惦念故鄉(xiāng)的“牛打仗”。
秦嶺下、漢江邊,人們夏天最常喝的涼茶,少不了山野里的牛打仗。牛打仗,其實就是夏枯草,只是老家的人更習(xí)慣叫它的兩個土名兒,夏枯草的叫法反而少。
奶奶健在那會兒,說起我小時候,總少不了一句:你是陽春莢米湯養(yǎng)大的。陽春莢,就是夏枯草的土名兒之一。她說:前些年家家缺米少面,蔬菜也寡,開春時只能拔上點陽春莢,洗凈、放鹽、煨成米湯,給小小的你吃,你可喜歡了。
顧名思義,陽春莢就是初春時分,剛剛破土的夏枯草的“乳名”。每當(dāng)春陽照耀,暖風(fēng)輕拂,反復(fù)霜凍過的土壤變得格外松軟,一簇簇、一叢叢的陽春莢就探出頭來。那些貼地舒展的小小碧葉,在曲折的小道邊、瘦黃的雜草中、向陽的山坡上隨處可見,算是最不起眼的野菜了。
我曾帶著好奇,央求奶奶再煨一次那樣的米湯,嘗嘗味道。她真就駝著背,邁著小腳,帶我去土坡間尋陽春莢。至今記得她的氣息,她的自語,煦風(fēng)拂動她白發(fā)時的模樣。
奶奶擇凈一小捧野菜,再從角落翻出早就不用的黑色煨罐,清洗,生火,讓我如愿。她邊添柴邊說起煮菜粥的小訣竅:放青菜后,先別蓋鍋蓋,煮出來的米湯就更迎人了。
那天,我眼見她把一小罐陽春莢、米粒和清水,煮成一碗透亮的翡翠。入口時,帶著點兒野菜天然的生澀,又很柔滑。想象不出兒時的饞相,我卻深陷那點清新,那份熨帖,那種淡飯粗茶才有的絲絲真味。
牛打仗,則是夏枯草的細莖長高、開花之后,故鄉(xiāng)的人常喊的另一個土名兒。那時,家家戶戶都需要養(yǎng)牛耕地、拉車,放牛也成了孩子們最愛的活計。每逢周末或者假期,我們就呼朋引伴,漫山遍野地跑,牛尾巴甩到哪兒,人就跟到哪兒。只要牛不吃莊稼,我們就可以撒著歡玩兒,甚至偷偷溜去河邊戲水、摸魚、抓螃蟹。
之所以叫牛打仗,我猜是不是因為它滋味上佳,牛見了都要搶著吃呢?未曾留心觀察,也未問過大人,只記得牛糞旁的夏枯草,總是長得特別油綠,特別茂盛。
祖輩父輩都伴牛而作,知道牛的辛苦。所以,他們也都很執(zhí)拗地不吃牛肉。我曾看見犁鏵過處,牛喘著氣,嘴泛白沫,討厭的蠅虻揮之不去。后面的父親,汗滴落下。
每每這時,就該我們送茶了。
農(nóng)忙之際,田間地頭最解渴的茶飲,自然要數(shù)牛打仗了。而采牛打仗的時節(jié),也正值萬蟬齊鳴,暑熱難耐。那時,牛打仗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夏枯之草。
盛夏漸近,隨著草莖的上端慢慢生出幾枚、十幾枚小塔一般的綠萼,慢慢綴上細碎的紫花,再慢慢隨風(fēng)而凋,花萼層層枯萎,變褐,微黑,就可以采摘牛打仗了。
采茶,平時也可。但老人們總是叮嚀:最好的牛打仗,得等到端午當(dāng)天。
佳節(jié)采茶,有如儀式。一群小孩子早早起床,挎著竹籃,帶著剪刀,踩著涼露,一溜兒剪過去,比誰剪的綠萼少,比誰找到更大叢,比誰籃子先裝滿,還比誰剪得細心、不傷草莖。野草一歲一枯,再也平常不過??赡菚r,小伙伴們總覺得,來年還要采的,若不小心傷了根,就會越來越少了。
新茶帶著點生味兒,常喝的還是上年儲藏的老茶,或者至少是曬干以后的新茶。
把剛采的綠褐相間的牛打仗,散在竹席上晾干、入袋,注意防蟲防潮,就能喝上好一陣子。夏秋之時,鎮(zhèn)上、縣里的親友來串門,牛打仗是備受珍視的時令禮物??腿丝倳懸稽c,即使不主動要,父母也一定會問,然后大大方方給。
山里有的,通常都不值錢。就像一捧小小的牛打仗,輕得壓不起秤砣,幾朵、十幾朵就能泡上一杯,清清涼涼,淡淡爽爽,潤人心肺,討人歡喜,欠缺時或可替代,繁盛時其貌不揚,離開時又常常念及。那種平和淡然,像極了漢江邊上的人。
眼看端午又近,誰會去遠坡上采茶?
作者:督導(dǎo)督察辦公室 楊剛